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

仁德糖廠的故事

    糖廠,是台灣民眾記憶中的一部份,也曾是許多民眾全家的經濟來源‧
台灣的新式糖廠來自日本時代,全盛時期甚至是全世界產糖大國‧『台灣的製糖技術可以明治33年(1900)為分水嶺‧在明治33年以前為舊式糖部時期,以後則進入新式工廠時期』(註一),日本政府逐步有計劃的以新式糖廠取代舊式糖部‧『明治33年(1900)12月,日資三井財團於高雄橋仔頭成立台灣製糖株氏會社,創立台灣第一座新式製糖工廠,開啟了台灣糖業新世紀』(註二)‧總督府於明治35年(1902)頒布“糖業獎勵規則,推動資本家進入糖業經營,經過不斷兼併,至統治末期『日糖興業、台灣製糖、明治製糖與鹽水港製糖等,成了日本時代末期四大製糖株氏會社』(註三)‧四大株式會社擁有『新式糖廠42廠,製糖工廠計49所,酒精廠15廠,專有鐵道3000公里,實收資本額2億7仟萬日圓,員工達25000人‧‧‧台彎的糖業生產達於高峰,讓總督府的財政可以獨立,不再需要日本國內的金援』(註四)
    仁德糖廠就在明治42年(1909)成立,是台灣製糖株式會社轄下新式糖廠‧在當時荒無人煙的車路墘建廠,就取名車路墘糖廠,直至民國58年(1969)配合所在地鄉名更改為仁德糖廠‧(註五)
退色的台糖


目前的仁德糖廠

新式糖廠的要角→五分車     日本時代的新式糖廠以進步的自動化設備,加上密佈的五分車鐵道提高運輸功能,大大提高了糖的生產,五分車就成為糖廠的標誌之ㄧ,載運甘蔗、運送糖包,不斷來回蔗園與工廠間,讓田野充滿活潑景象‧民國50~60年代經常會見到五分車在鄉村、近郊來回穿梭,更會見到有人等在五分車鐵道旁,或平交道邊等待五分車來到,然後動手抽拔甘蔗‧‧‧那個年代物質缺乏,加上糖廠契作甘蔗品種特別甜,因此有民眾顧不得危險,明知犯法也常常動手,構成當時田野的一種特殊景象‧當時糖廠以五分車為支線,連接到縱貫鐵路,作為輸送蔗糖、機械設備的主要線路‧到達日本時代後期以及民國35~50年代,五分車甚至也多了載客的功能,成為民眾上下班、上課、出外的交通工具,聯接縱貫線構成交通網路,成為郊區近入都市的主要工具,在當時公車、客運尚未普及的年代,五分車成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“雙腳”‧ 『民國35年(1946)6月,車路墘糖廠為順應地方民眾要求,構築“台南─關廟”區間路軌‧‧‧至民國37年9月才告完成‧全線共長16公里‧‧‧關廟線開放對外營業兼辦客貨運輸,對於地方交通貢獻甚鉅‧‧‧初期關廟線僅通行至臺南東門站,對於多數通車的學生與旅客頗為不便,地方人士乃要求糖廠將路線延長至台鐵台南站‧‧‧於民國43年6月6日通車至台鐵台南火車站,直接抵達市中心,免去了先前之苦』(註六) ‧當時共經過『關廟站、許厝站、六甲站、新田站、後壁厝站、車路墘站、竹篙厝站、大林站、東門站、台南火車站』(註七),聯結了當時臺南縣的新豐地區與臺南市區,對於地方交通貢獻很大‧
   現在五分車不再載運蔗糖、不再是上下班上下學的交通工具,搖身一變成為觀光列車,讓民眾體驗昔日的丰采!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觀光五分車

車路墘車站

車路墘車站月台
糖廠的小火車為什麼叫五分車?
『根據若干糖鐵前輩的口述,五分車是台灣光復 後,台糖鐵路動力柴油化之初,火車速度最快只是三四十公里,只有台鐵的七八十公里的一半快,所謂火車『五分仔力』(台語)所演進而來。』(註八)‧
 另外還有一種說法,是根據鐵軌寬度而來‧目前國際標準軌是143.5mm,維基百科提到1937年制定的國際標準軌(143.5mm=4英呎8 吋半)是英國提出的‧日本的軌距是106.7公分36吋),日本時代修築的台灣軌寬也是106.7公分,這是國際標準軌(143.5mm)的74%,稱為「七分車」。台灣 的糖業鐵路和阿里山的森林鐵路,是76.2mm的窄軌,是143.5mm53%,簡稱「五分車」。
不過,根據蘇昭旭老師的說法,認為76.2mm的一倍就是152.4mm,正是 俄皇時代軌距標準,而152.4mm*0.7=106.7mm正是台鐵的軌距‧(註九)

 你覺得哪一種說法比較合理?
    我記得國中時代地理老師上課曾提到,標準軌就是寬軌,也叫做大軌,台鐵的軌道是窄軌,又稱小軌‧那時只記得“大鬼小鬼”,哪知現在台北高雄地鐵“都是鬼”
無論何種說法,五分車均是台灣老一輩民眾記憶中珍貴的一部份‧今日也已成為許多小朋友爭相搭乘的觀光火車‧
    在仁德糖廠見到五分車鐵軌有三軌並行‧糖廠人員 表示日本人設計軌道時有考慮到二個狀況,一個是若只載運糖包、甘蔗,用五分車就可以勝任,但是糖廠機械設備要運進工廠都是透過鐵路轉運,五分車力道不夠,必需用縱貫線上的火車頭‧因此設計了五分車與七分車可以共用的軌距‧由此處可以見到日本人思考周詳之處‧
五分車七分車共構的軌道
    糖廠另一個主角→糖蜜

接著來介紹“糖蜜槽”‧仁德糖廠有二種糖蜜槽,一個是大大的圓筒型矗立在地上,另一個卻是全台罕見的蓋在地底下的糖蜜槽‧
    糖蜜,是製糖過程會產生的副產品‧甘蔗榨汁製糖期間,無法結晶成糖的廢糖漿就是糖蜜‧呈現黑色、黏稠度極高的半流動液體‧我們現在食用白糖習以為常,就是透過技術將糖蜜分離出來,若沒有分離出來就是“黑糖”啦!清朝時代舊式製糖方式,為了要分離出糖蜜,用台南運河的底泥封於漏缽口,缽底置稻草,倒插於容器,透過底泥逐步洗去糖蜜,時間至少要45天以上‧運河底泥含有礦物質,洗出來的糖很受歡迎‧事實上黑糖有豐富的礦物質,如今有工廠專門生產黑糖,頗受歡迎‧至於糖蜜,『糖廠推動再利用‧用來製造酒精、味素,甚至做有機肥料,農民使用後會讓栽種的水果更香甜‧』( 註10
從糖蜜槽清出的糖蜜

三大圓筒糖蜜槽
容量刻度
日本時代都用大鐵桶儲存糖蜜,使用上較不方便‧民國54年設計出地下糖蜜槽,『可以透過鐵道直接運輸儲存,不必再用馬達抽取注入‧相當方便‧』(註11)橫條採用檜木,一直使用至今‧如今這座地下糖蜜槽經過租用單位十鼓擊樂團的整哩,開放給來賓參觀‧進入槽內陣陣香香的糖蜜味道環繞其中,長度70公尺、高3 公尺、寬14公尺的內部空間,搭配一條條塊木橫條的香味,構成一個很神秘的境界‧
地下糖蜜槽入口
神祕的糖蜜槽內部
     糖蜜看似糖廠副產品,但日本時代末期,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,美國投入二次世界大戰‧美國並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,日本人就運用糖蜜製造酒精,戰爭末期日本在台灣共有15座酒精工廠,混入汽油進行戰事‧美國即針對台灣糖廠與酒精工廠進行毀滅性轟炸‧『當時全國42 座糖廠中被炸毀者達34所,完整者才8所』(註12)當時台灣第一所新式糖廠橋頭糖廠就在這個時期毀於戰火中‧仁德糖廠是8所中之ㄧ,才能保留許多日本時代的器物,見證納各台灣糖業興盛的一頁‧

   民國92年仁德糖廠結束製糖作業,高聳的煙囪不再冒煙,僅餘數十名員工辦理製糖外業務‧民國95年(2006)十鼓擊樂團承租仁德糖廠,做為發展文化事業‧在十鼓的努力經營下,讓已荒廢的糖廠有了另一番不同以往的面貌‧在百年糖廠的文化基礎上,十鼓注入現代年輕的氣息,十鼓也以仁德糖廠為創業根基,將台灣最傳統的鼓樂藝術做創新,如同百年仁德糖廠再度重生,彼此都注入了現代新的元素,迎接新的未來‧
將近80年的煙囪展現新的風貌
   仁德糖廠真正的男主角,百年的一貫化製糖工廠將於民國102年9月在十鼓擊樂團的規劃下開放參觀‧屆時更能體驗到百年糖廠驚艷的一部份!

 參考資料:
 註一南瀛糖業誌,p56,周俊霖許永河,民國98年台南縣政府
 註二南瀛糖業誌,p56,周俊霖許永河,民國98年台南縣政府
 註三南瀛糖業誌,p56,周俊霖許永河,民國98年台南縣政府)
 註四南瀛糖業誌,p57,周俊霖許永河,民國98年台南縣政府)
 註五南瀛糖廠誌,p306,周俊霖許永河,民國99年台南縣政府)
 註六南瀛糖廠誌,p311,周俊霖許永河,民國99年台 南縣政)
 註七南瀛糖業誌,p238,周俊霖許永河,民國98年台 南縣政)
 註八蘇昭旭老師的全球鐵道視野部落格
 註九(蘇昭旭老師的全球鐵道視野部落格),就科學上來討論,762mm的軌距,是來自英國的兩英呎六英吋,不是日本人發明,而且762mm雙倍剛好是五英呎1524mm軌距,而不是1435mm軌距。不過,重點在於1524mm這個軌距是真實存在的,也就是俄羅斯沙皇寬軌,1842年所制定,普遍存在於前蘇聯、中亞與東歐地區(詳見世界鐵道與火車圖鑑)。熟悉鐵道科學的人都知道,日本人對於數字要求非常精細,絲毫必究,絕對沒有大約或差不多這種說法。
 註10南瀛糖廠誌,p318,周俊霖許永河,民國99年台 南縣政)

註11南瀛糖廠誌,p318,周俊霖許永河,民國99年台 南縣政)
註12台灣糖業,p11,台灣省新聞處,民國 39年5月)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